十九大報告中,提出了一個重大論斷:經過長期努力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,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。 作為重中之重的農業農村,理所當然地,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。那么,進入了新時代的農業農村,到底有哪些重大變化和重大特征呢?弄清這些,對于推進未來的發展,具有重要意義。 新時代的到來,是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。獨立地看某一年,似乎也沒有什么。但是,如果我們把回顧的目光放遠一點,例如10年,做一番前后比較,我們就會驀然發現,原來不知不覺中,已經有了那么多那么大的變化。 首先,就是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,前所未有。10多年前,農民繳稅是天經地義的事;而現在,農業補貼,已經成為常態,成為理所當然。各種農業補貼政策,五花八門,不斷出新,以至于兩會期間,代表委員們談到農業問題,幾乎必提補貼建議——補貼成了不言而喻的事。放眼世界,沒有哪個發展中國家,有我國這樣的農業補貼種類和補貼水平。其實,在某些補貼方面,我們也超過了歐美發達國家。 農業科技,成為主要驅動力量。10年間,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47%提高到57%。主要作物單產提高幅度是:小麥26%,玉米11%,稻谷10%,棉花31%。水果、蔬菜和畜禽產品,生產效率的提高幅度更高。 農業裝備,日益現代化。農業機械化程度的顯著提高。10年間,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36%提高到66%。無人機、物聯網等引領性的先進技術,也在興起。這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,減少了勞動強度,并且更好地滿足了農時要求。 生產集約化程度,顯著提升。通過土地流轉集中以及各種組織化方式,農地經營規模不斷擴大;在畜牧生產方面,集約化的進程更快。最傳統的畜禽飼養方式,三兩頭豬,十幾只雞,已經很難找到,等等。 以上這些因素共同作用,使得我國農業生產能力顯著提高,糧食安全在更高水平上獲得保障。近10年來,我國人口的增長幅度為5%,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增長幅度為:糧食28%,油料15%,糖料32%,肉類24%,蛋類23%,奶類36%,水產52%,水果70%。顯然,主要農產品生產的增幅,均遠遠超過人口增長的幅度,是人口增幅的3-14倍。所有主要農產品的人均占有數量,均明顯提高。中國人的飯碗問題,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,都獲得了更可靠保障。
|